close

台灣觀光人潮銳減,業者指出,陸客減少並非主因,關鍵是大環境不好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台灣觀光產業變成「觀光慘業」,各大景點人潮銳減,災情更蔓延到夜市,連小吃店都在苦撐待變。很多人直覺反應是因陸客減少,官方也藉機宣傳「單一依靠陸客非常危險」。最諷刺是交通部長賀陳旦的說法,稱陸客來台人數「只是參考」,台灣旅遊體質正在調整云云,彷彿業者的苦難於官員心中也「只是參考」。逢甲夜市一雞排攤老闆獨排眾議,認為陸客減少不是主因,最大關鍵是「國民消費力變差了」,因為台灣經濟景況不好。這句話本屬常識,幾乎各行各業都察覺景氣不佳,但因股市繼續向上衝,榮景假象暫時遮掩了泡沫化的疑慮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台灣的經濟隱憂,可能比想像更嚴重,已有學者陸續提出警示。證據一是外資及國內投資不振,還要靠政府搞「前瞻建設」撐場面。證據二是政府稅收結構變化,稅負主要來源的綜所稅、營所稅持續衰退,貨物稅和營業稅減少更證明民間消費不振。換言之,「老百姓不敢花錢」,既是景氣不佳的後果,也是進一步惡化景氣的成因。這不僅是經濟現象,還摻雜了政治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。年輕人對前途不樂觀;勞基法一再修法讓勞資雙方都擔心;曾被視為「爽退族」的公教人員現在人人自危,期待過「黃金退休」歲月的人開始出現危機意識。民間不敢消費,是經濟泡沫化的重大指標。但區區雞排攤老闆的告白,只怕經濟部、交通部、國發會…諸官員誰也聽不進去?

7CEE5A7CC1435C01
arrow
arrow

    r35nx55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